2011年12月19日15:5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明
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和价值观念。文化意识形态是指与阶级利益和国家政治相联系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我们党90年的历史,是推动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文化意识形态发展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伟大史诗。开天辟地的革命史,伟大光荣的奋斗史,辉煌卓越的创业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史,一代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特别是热血青年前赴后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恢弘的乐章,救国之梦、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强国之行是生生不息的主题,亿万中国人包括遍及世界的炎黄子孙以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觉和主体意识演出了历史上雄伟豪迈的爱国主义大合唱。在这场以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为时代场景,以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以实现现代化和民族振兴为基调的宏大进行曲中,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激越潮流。在这滚滚洪流澎湃激荡的潮流中,要警惕“浊水”和“逆流”的出现,坚决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潮的影响。
一、文化核心价值建设中防止民族精神的淡化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等共同特质,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作为具体体现的一种精神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自信心和巨大力量的源泉;使得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且生生不息、连绵不绝,在中华民族由传统向现代的演进中表现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
对民族精神淡化做出最大贡献的是貌似完全反向实则殊途同归的两种在当今甚嚣尘上的思潮: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思潮是在“古--今”文化二元对立体系中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反映,它们“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2】,其基本表现是在两个极端对立的方向消解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时空中从古代流向现今的河流,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统一的。抽掉时代性的民族精神就是僵死的传统,而消除传统的基础的时代精神就是空中楼阁。
二、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警惕国家意识的弱化
在全球化成为强势话语方式的今天,在国家问题上最大的迷雾就是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观念大行其道,民族国家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被作为民族主义而遭到嘲讽和消解。抽象的“人性论”、超越民族国家的“普适价值”以及温情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泛爱论”将国家意识迷失于“地球村”这个半是空泛的理想半是空洞的幻觉之中。1917年,列宁在《国家与革命》第一版序言起首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3】他认为,“在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风气空前流行的时候,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要恢复真正的马克思的国家学说。”【4】列宁的这个看法并没有过时,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本质的不同,社会主义国家就是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国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最重要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实质。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既承认阶级斗争,又同时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5】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这是消灭了剥削阶级、消除了剥削制度,实现了真正民主的新型社会制度。人民当家作主,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国家管理,“国家就不再是‘政治国家’”,“社会职能就由政治职能变为简单的管理职能”【6】;但是,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仍然位于强势操控地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占据发展优势平台,社会主义国家意识的弱化就是特别需要警惕的问题。
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反对民族英雄的丑化
伟大的中华民族群贤荟萃,英雄辈出,在风云际会之时,于社会危厄之际,铁肩担道义,赤胆为社稷,壮志凌云天,热血写春秋。这可歌可泣的英雄谱系已经成为中华优秀道德文化的基本底色,化作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千百年来规塑着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旨趣。正是忠奸分明嫉恶如仇的社会文化土壤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厚德载物从善如流舍生取义慷慨悲歌的民族英雄。社会上一个时期以来,在“戏说”、“娱乐”的轻浮潮流中,也出现了一种嘲讽、侮慢与丑化民族英雄的逆流,与之同时相伴的,还有无视基本文化价值准则,有意混淆丑恶与美好的标准,如南京市江宁区博物馆的“江宁千秋”展览单元里给秦桧立坐像,就是有失基本文化价值底线的表现。一些地方热衷搞所谓“金瓶梅主题公园”、“鬼子进村”、“满洲开拓团”等文化拓展、旅游项目。更有甚者,有人宣扬已经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罪恶之人的所谓“闪光点”,大做“翻案”文章。就连《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中都对岳飞、文天祥“淡化”,不再理直气壮地宣传岳飞、文天祥的民族大义。“而且有参与编教材的学者还公开说不能再称他们为民族英雄。理由是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那是一千多年前的事,现在各族和睦相处,重提此事,增加民族矛盾”【7】;也有人公开宣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是婚外情”的“考证发现”;更有人以“大尺度”、“大揭秘”调侃、贬损甚至诬蔑辉映千秋的民族英雄,如对开国领袖毛泽东大泼污水;而近年来社会上发生多起公开侮慢英雄雕像的事件只不过是民众价值观念混乱的极端表现而已。郁达夫在《怀鲁迅》中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道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真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
四、近现代历史教育中抵制革命意志的软化
“告别革命”的论调曾经在理论界出现乃至喧嚣一时,阴风不散。其流毒社会,危害不浅。“革命意志”、“革命精神”在一些人眼里就是缺乏“人性”,甚至就是“不人道”,就要随着“告别革命”渐行渐远。在一定程度上,责任、坚强、原则等等基本而美好的品质都与革命相似或相联而不被人推崇,社会弥漫着一种“软化”的气氛,充斥着一种“放纵”的味道,嫌贫爱富、腐化堕落、奢侈浪费、不思进取、平庸低俗等风气卷土重来,不再被人唾弃而成为某些人可以接受的价值取向和“个人选择”。更有甚者,在社会追逐功利主义、追求“个性”和“自我”的价值潮流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粉墨登场,声色犬马、穷奢极欲、纵情享乐、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明里暗里和某些成功人士相关联。这种社会转型期极不健康的现象与官员腐败行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严重危害社会风气,特别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严重侵蚀和伤害。物质贫穷当然不是社会主义,但精神空虚也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在新的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坚持教育一代青年树立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防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精神“缺钙”症和“软骨”病,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五、人文精神弘扬中远离私情邪欲的泛化
如果说,一个民族从整体上揭露落后、愚昧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现实,从而追求物质财富和个人幸福,是一种显示民众摆脱过去实现超越的集体意识和文化自觉;那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文化发展世俗化的过程里,物欲泛滥私情充斥邪欲膨胀,不仅说明物质--精神发展的失衡,更是反映现代化畸形发展的令人失望乃至绝望的图景。现实中政治腐败频发、高官(管)落马,经济中的各种危及民众的恶性公共危机事件,文化上的惟利是图责任缺失、非主流价值追求等,不但是对社会现实的影射和反映,更是对社会环境和精神生活的强烈暗示和污染:以至于仿佛正向肯定“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违反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和核心价值的行为与观念被模糊了价值判断,一些私情邪欲被有意无意地渲染成“人性”和“爱情”,“淫乱”被说成“浪漫”,“杀人”也被发现有“温情”和“诗意”的“空间”。一些汉奸传记的流行,一些无耻文人的走红,一些不良商家畅通,除了背后隐藏的利益黑手,可以看出,厚德载物、知耻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