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建党的过程中创造并历经百年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并成为贯穿其精神谱系的一条红线,就如恩格斯说的,“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民族复兴叙事并重在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概念范畴,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培育时代新人紧密关联起来,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大时代命题,也构成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一中心任务和最大政治的重要时代要求。对此,需要我们基于叙事的要求并立足时代叙事的视角,厘清时代新人的概念范畴、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深谙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其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为全面建构民族复兴叙事体系奠定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
作为叙事客体的时代新人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沿革
从概念范畴来看,时代新人之“时代”,主要立足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范畴,这就必须突出时代性内涵并体现时代感要求;时代新人之“新人”,主要立足当代青年群体,这就必须突出他们的新观念、新责任、新使命、新担当的素养要求。培育时代新人,就是要在民族复兴叙事的大背景下将当代青年群体培养成为具有时代责任和使命担当、能够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叙事,顾名思义就是叙述事件,一般需要具备“六要素”,即所要叙述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叙事的“时间”就是指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地点”就是指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华大地,“起因”在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结果”在于培养造就担当历史使命的时代青年。显然,这些要素构成了叙事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而叙事的关键在于事件中的“人物”和“经过”。其中的“人物”又有主体和客体之分,就培育时代新人的叙事范畴来说,叙事主体是党和国家,叙事客体就是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便是立足教育角度的最为直观的表达;实际上就是叙事主体主导并造就叙事客体的过程,就是要将党的宣传思想文化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于党和国家青年工作的各方面各领域各环节并以此来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当代中国青年。而叙事的“经过”则主要体现在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和实践路径中。
从理论基础来看,作为叙事客体的时代新人深刻体现“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很好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人”思想与中华文明“人学”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唯物史观的视角阐明自己的“新人”思想,强调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培养新人,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新人”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对党提供补充人员最多的正是年轻的一代”;列宁更是直白地说,“管理国家和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任务的新生力量在迅速地成长,这就是青年工人和农民”,“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来担负”。可以说,时代新人正是基于并内在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建构的“新人”思想。中华文明“人学”文化传统由来已久,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关涉“人学”的问题。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人学”强调道德乃为人之根本属性,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人学”提出“尚贤事能”的人才观念,法家“人学”则从人性之“欲”“恶”中推崇“德政”与“法治”,倡导抑恶扬善的价值主张。可以说,培育时代新人与中华文明“人学”文化的主要论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正是作为魂脉的马克思主义“新人”思想与作为根脉的中华文明“人学”文化的相互贯通,才筑牢了作为叙事客体的时代新人的理论基础。
从历史沿革来看,“新人”的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并不少见,基于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并体现革命叙事、建设叙事、改革叙事转换需要而出现了诸多不同的概念体系及其内容表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经出现过“无产阶级新人”“革命新人”等概念,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国民精神解放和思想改造的要求提出并论述带有阶级意识的“无产阶级新人”概念,如陈独秀所提出的,“你们要参加革命,你们要在参加革命运动中,极力要求在身体在精神上解放你们自己,解放你们数千年来被人轻视被人侮辱被人束缚的一切锁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出现过“共产主义新人”“社会主义新人”“劳动新人”等一系列概念,毛泽东先后使用过“新后代”“新主人”等称谓,还提出了著名的“三好论”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1958年,由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要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要求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这实际上就是又红又专的要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造就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一代新人”的要求,并“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即“四有”新人,后来又将“四有”进一步明确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是因为“有了理想,还要有纪律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在其自身的奋斗历程中所概括和提炼的这些“新人”概念及其内涵,为时代新人概念的及时提出和明确界定奠定了十分厚重的历史基础。
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
时代新人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出现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概念称谓,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已经初见端倪。面对北大的青年学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而正式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明确要求的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国进入新时代以后,面对“两个大局”的相互激荡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历史性地呈现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要求。有关时代新人的概念定位,党的十九大与党的二十大都是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布局下并将其视为践行的社会主体,其时代内涵主要体现在对青年的号召中。如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表述是“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即“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表述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即“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显然,这是立足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而言的,主要突出理想、本领、担当、吃苦和奋斗五个关键词。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显然,“三气”主要强调时代新人所应具备的精气神,这是立足时代新人的精神气质而言的。
上述时代新人的概念定位和时代内涵以及伟大建党精神所具有的思想实质和功能作用,决定了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必须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布局之下,重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和精神气质。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高度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元素又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构成培育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而“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三十二个字的伟大建党精神,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并同时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对于培育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革命意志和政治品格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显然,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并遵从其明确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这也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布局下探讨培育时代新人并将其视为践行主体的缘由所在。
同样,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和精神气质也必须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滋养下并体现其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时代青年所应具备的理想、本领、担当、吃苦和奋斗等基本素养,本身就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在历史的传承中体现与时俱进的高度契合性,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积淀和时代发展为锻造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提供了丰富内涵和时代元素;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发展必然要求服务服从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而时代青年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本身就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紧密关联,这也是伟大建党精神能够在培育时代新人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前提。与此同时,时代青年所应具备的志气、骨气、底气等精神气质,也与伟大建党精神的思想实质存在内在统一和相得益彰的关系。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气神”,其内含的政治元气、思想正气、精神血气与革命勇气及其在新时代的持续发扬光大,是锻造时代新人精神气质的思想源泉,体现“同气连枝”的关系。
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发展历史表明,伟大建党精神托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辉煌历程,构成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百年奋斗赖以持续的思想丰碑。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镜鉴。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是全面完成党的二十大所擘画的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这就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民族复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精神形态的典范和思想精华的结晶,伟大建党精神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源泉和强大指引,为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不竭的精神源泉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作为当代中国青年的代表和民族复兴伟业的托举者,时代新人只有传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才能始终保持忠诚于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政治品格和赤诚情怀。从叙事逻辑看,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叙事的“经过”,既从本质上体现为遵循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时代要求,又具象化体现为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遵循时代要求的逻辑理路,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路径,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并在此基础上锻造和涵养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和精神气质。
一是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根本在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精神与价值观紧密关联,精神是价值观的凝练,价值观是精神的引领;伟大建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前者是立足党和人民层面的精神内核,后者是立足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价值框架。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就是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内化为时代青年的价值追求,而时代青年的价值追求又不能不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内在统一于“培养人什么样的价值观”。时代新人是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历史伟业的一代青年。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说到底就是要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立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及其发挥启智润心的作用至关重要,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当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二是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关键在于锻造时代新人的基本素养。全面体现时代新人基本素养的理想、本领、担当、吃苦和奋斗等基本要素,对于确保他们担当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重任的历史使命不可或缺。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关键在于锻造时代新人的这些基本素养,特别是要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内涵内嵌在时代新人的这些基本素养之中。立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重在锻造时代新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夯实他们的“理想”和“奋斗”等要素;立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激励作用,重在锻造时代新人鲜明的价值立场和强烈的使命意识,特别是夯实他们的“担当”和“本领”等要素;立足“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依靠中国共产党百年积攒的革命意志和精神品格,重在锻造时代新人无畏的牺牲精神和顽强的斗争意志,特别是夯实他们的“吃苦”和“奋斗”等要素;立足“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优秀品质,重在锻造时代新人崇高的政治品格和不变的政治承诺,特别是夯实他们的“理想”和“本领”等要素。
三是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重点在于涵养时代新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深刻体现时代新人精神气质的志气、骨气、底气,对于他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至关重要。这就是李大钊所说的,“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过去的”。涵养时代新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等精神气质,是推动民族复兴、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以伟大建党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重点所在。志气是进取的恒心和图强的决心,支撑的是信念坚守和真理追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追求真理,才能志气永存,因此,只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才能理想不滑坡、志气不丧失;骨气是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支撑的是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只有“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并同时“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才能敢于担当作为、保持浩然骨气;底气是强大的能力和十足的信心,支撑的是过硬本领和坚强信念,只有保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信念,才能积攒相应的能力和所需的信心,也才能内心强大、底气十足。
(内容来源:学习强国 2025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