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多年前,邓小平同志就一再告诫我们,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宣传工作“三贴近”的渐见成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加强……党中央一系列重要决策正在逐步改变在一段时间里曾经出现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的状况。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英明就在于预见到,改革开放后,在地球变小、中国人民要走出去、客人要请进来的时刻,中华文化和异质文化必然发生接触、冲撞,这是发展中华文化的大好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一命题的形成与提出,有着划时代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文化问题更加自觉,预示着中华文化发展的方向更为明确,中华文化将在已经出现的文化建设高潮中获得新的活力,与整个民族同步崛起。
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大学校园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现在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方面的议论逐渐多了起来,实实在在地建设校园文化的大学也一个又一个出现,这的确是令人高兴的事。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我国能不能培养出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到民族文化的现在和未来能不能始终朝着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又十分急迫,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乃至抹杀了人与兽之别的种种违背人类生存发展规律的意识也汹涌而至,干扰着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济、追求崇高精神的先进民族文化建设,而首先受到影响和伤害的则是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中华新文化创造与普及中介的大学莘莘学子。言其急迫,还因为这个问题至今尚未引起所有人的惊醒、警觉。要更深刻地认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而急迫,就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什么是文化,文化的作用是什么;高校校园文化有什么特点,它的任务和功能是什么。
二、文化是什么?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无须深究,而在学者们笔下,给出的定义却五花八门,据说世界上著名学者所下的定义已经有几百种。在这里,我们撇开学术的精细界定,只就人们普遍公认的文化内涵和外延进行讨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如果就窄一点的范围说,文化则可以专指精神方面的内容。我们姑且就后一种含义进行讨论。
文化是有层次的。其表层,是人的衣食住行,也就是蕴涵了一定精神的、人的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形式;中层,是借助物质以体现精神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政治、法律、制度等;其底层,或曰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这三个层次是相对的,并非泾渭分明;它们之间更不是绝缘的,而是相互渗透、彼此混杂。大体说来,底层映射中层、表层,中层、表层蕴涵着底层。
文化的内部是可以分类的。就说中华文化吧,按地域分,有不同地区的文化(如古代的齐鲁文化、吴楚文化、岭南文化等,今天的西南、西北、华北、江浙文化等);按民族分,有汉、满、蒙、回、藏、维等56个民族的文化;按行业分,有学校文化、军事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等;如果着眼于加工的粗细和享用者的多寡,还可以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
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从其发源说,从人脱离了动物界,成为“万物之灵”的那一刻起,文化就产生了,因而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中人和人的关系、个体和群体的关系需要协调;人所依赖的生存条件是大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需要协调;人生短促,身后以及自己依存的社会未来应该如何,将要如何?自己在有生之年追求的最高目标是什么?这些必然成为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要思索的问题。经过一代代人的思考、实践,就形成了一个民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现实与未来的理解和共识,这就是文化传统,是文化的底蕴。文化的作用也就由此而生。既然文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一个社会的共识,因而就成了民族认同的标记,成为民族得以凝聚的最大而无形的力量。例如中华民族讲究和合、宽容,克己、自省,诚信、坚韧等等,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体验总结而形成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规律,因而能够使中华民族始终凝为一体。
文化与人类共生同在。凡有人群之处就有文化。民族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积累,同时也经历了大自然的磨难和不